健康科普 一、什么是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核心的组成部件包括可以留置在血管内的柔软的导管/套管,以及不锈钢的穿刺引导针芯。使用时将导管和针芯一起穿刺入血管内,当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后,回撤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导管留置在血管内从而进行输液治疗。 二、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一)输液过程中可以减少静脉的反复穿刺。 (二)可随时保证液路通畅,孩子活动更方便。 (三)对血管刺激小,让静脉输液更安全。 三、留置针能保存多长时间? 留置针保留的时间长短和孩子本身的血管条件以及留置后的护理有一定关
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居民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很多患者在医院度过急性期后,会回到社区或家中继续康复。然而,在这过程中,不少人会陷入一些康复误区,严重影响康复效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脑卒中社区/家庭康复那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 寻求有效或特效药物治疗,只要休息好、营养好,可以逐渐恢复,不需要康复治疗。 纠错 研究证明:在脑卒中存活的患者中,如果积极进行康复治疗,90%的患者能重新恢复步行和生活自理能力,30%的患者可以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相反,如果不进行康复治疗,恢复的几率相对应只有6%和5%。
深夜赶方案时,心脏突然咚咚直跳;晨跑结束的瞬间,胸口像揣着一只不安分的兔子;甚至只是接到一通电话,就感到心跳声在耳膜上重重敲打……这种突然的心跳异常,医学上称为"心悸"。数据显示,我国每10人中就有3人曾体验过这种"心跳失控"的瞬间,全球约有1/3成年人经历过心悸,但仅有不足20%的人真正了解其背后的健康警示。这究竟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还是隐藏疾病的预警信号?什么是心悸?心悸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心跳异常,可能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跳动感强烈或不规则。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心脏本身,也可能由神经系统、代谢
血糖,这个调皮的孩子 有很多怕的事 生活中你稍微不注意 就可能惹得它或高或低 有新研究发现:睡觉开灯也可能影响血糖 这项发表在《糖尿病学》上的研究发现,现代科技的人造光,会损伤血糖的调节能力从而增加了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这项研究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人员进行的,有近10万名成年人参与,平均年龄42.7岁,其中49.2%是女性。 研究人员表示,根据数据预估,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中,超过900万例糖尿病可归因于夜间人造光暴露的情况。 当然研究本身也有局限性,比如没有对具体光源进行
回复“173”,送你 100份「控糖早餐食谱 」 血糖升高了,不想吃药或打胰岛素,有没有其他办法降血糖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下面10个免费的降血糖方法,推荐给大家,不打针不吃药,让你少花钱。 1.降低主食的升糖能力 我国糖尿病病友的餐后血糖普遍偏高,与爱吃米、面等高碳水主食有很大关系。降餐后血糖,首先要降低主食的升糖能力。 5招降低主食的升糖能力: ①主食中加粗杂粮:如大米的血糖生成指数高,干豆类血糖生成指数低,将两者混合做成绿豆饭、红豆饭等,升糖指数明显降低。 ②主食中加蛋白质:蛋白质与碳水化
近期,中央电视台报道,18岁男生患胃癌,称其每周吃3顿烧烤。近年来,屡有年轻人被确诊胃癌的新闻引起关注。胃癌是一种和饮食高度相关的癌症,那我们到底“吃错了”、“做错了”什么呢?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胃癌患者约占全球40%,年发病人数超过35万,年轻人患癌比率上升。胃癌在中国高发,并且经常呈现家族聚集模式,主要原因与HP感染和饮食习惯有关。一、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癌最明确的原因是HP感染。早在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署将HP列为Ⅰ类致癌因子。被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的人,患胃癌的风险是没有被感染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威胁青少年健康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其中大部分患儿为1型糖尿病。许多患儿由于对反复低血糖的恐惧和高血糖的担忧,故久坐时间延长、体力活动不足。运动是生活方式管理的一种形式,定期体力活动能改善身体成分,增强肌肉力量,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增进身心健康。科学的运动指导能帮助病情稳定期的儿童青少年更好地管理血糖。 0 1 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病情稳定的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儿,应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和运动锻炼,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和
“我在想,如果我能在过去体检的任意时刻加上一个低剂量螺旋CT,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肺癌了?”年轻的肺癌患者刘宇(化名)不时会这样感慨。2019年底,37岁的她被确诊为肺腺癌中晚期。 在经历了一次开胸手术、6次化疗、25次放疗后,刘宇的病情在2023年趋于稳定,之后只需定期复查。她笑称,每次复查就像是开一次盲盒,不知道结果是好还是坏,幸运的是自己都挺过来了。如今,她生活规律,饮食也变得清淡,闲暇时会带着家人游历之前30多年都尚未去过的地方。 “这样的生活状态一直是自己向往的,但偏偏是在得病后才做到!”
2024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 31.87%,比2023年提高2.17个百分点,保持较快增幅。 监测结果显示,2024年全国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4.74%,农村居民为29.11%,较2023年分别增长1.49个和2.88个百分点,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4.98%、31.48%和27.27%,较2023年分别增长1.68、2.63和2.8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缩小。城乡居民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水平为44.46%,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以下文章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9日下午举行记者会,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卫健委四位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介绍,2024年,中国居民预期寿命已达79岁,比2023年提高了0.4岁。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持续提升,还意味着提前实现了“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的既定的努力方向。在 53 个中高收入国家里,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排名第 4 位,处于领先位置。 本期编辑:肖滢 本期审校:康琳 -